近些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越来越受到老师家长的关注,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用眼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视力健康。其中,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是老师、家长最为关心的一件事。教育部对电子产品的规范与使用被多次提及。
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开展八个专项行动聚焦近视防控,其中一个专项行动就是 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专项行动指出 指导各地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教育部委托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牵头单位温州医科大学研制了《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分为学前、小学、中学三个篇章,指导不同学段儿童青少年科学有效防控近视。
《指引》提出, 近视防控要抓早抓小,学前阶段3-6周岁的防控重点是控制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5周岁儿童的视屏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越少越好。在这个阶段,家长应积极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远离电子保姆。小学阶段是近视防控的黄金时期,是重点监测的阶段。家长要谨慎开展线上学习,不要盲目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在中学阶段,用眼强度达到高峰期,这一阶段里,儿童青少年是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学会科学用眼健康知识,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严格控制电子视屏时间。教育部近日制定2021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重点工作提出, 开展网络游戏消费教育,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作为消费教育重点。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严格执行《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的通知》精神,督促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做好属地网络游戏企业及其网络游戏的监督管理工作,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用眼,保护视力。
各年龄段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指南!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为什么幼儿阶段不能接触手机呢?首先,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其次,有专家表示,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大。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2、手机中不要下载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3、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正确的做法是这样:
1、家人手机尽量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2、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读物。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开始进入了叛逆期。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用父母身份强压、用亲子关系威胁。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做:
1、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2、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3、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
1、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
2、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是否可以带去学校玩、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
3、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来源: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